分享

古代保密那些事儿|姜子牙巧用欺骗术助周伐纣

姜子牙,名尚,字子牙,又称姜太公、吕尚等。《史记》中记载,姜子牙在垂钓中偶遇周文王姬昌,二人一番攀谈之后,姬昌遂对姜子牙委以重任。偏处西隅的周王朝,因为有了姜子牙的出色辅佐,不久便开始走向强盛。姜子牙杰出的军事智慧和谋略才能,在其辅助周武王姬发灭商期间,同样可圈可点。 640.jpg 姜子牙画像

巧用骗术姜子牙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他告诉姬昌,若想求得长久的强盛,就必须把无道的殷商王朝推翻。至于灭商大计的推进,最要紧的是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其次要迷惑纣王,不能让其觉察周人的战略意图。同时,还要尽力掌握殷商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寻找机会策反商纣的羽翼,使纣王逐步被孤立。姜子牙早年曾有在殷商生活的经历,对商纣的军政概况有一些了解,但还远远不够。要想覆灭商朝,必须对其兵力部署及战略意图等进行紧密跟踪。于是,在他的巧妙部署下,周朝的间谍不断潜入殷商,通过及时有效的侦察活动,得知商纣“欲杀文王而灭周”的情报。这是一件令姜子牙和姬周上下都寝食难安的麻烦事。姜子牙苦思对策,认为姬周摆脱险境的最好办法便是制造假象麻痹纣王,使其立即调整战略矛头,不与自己为敌。 640.jpg
      姜子牙如何劝说文王,史书曾有记述:“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姜子牙这段话的实质是主张韬光养晦,隐藏己方实力和意图,充分地麻痹对方。姜子牙之所以秉持如此主张,是因为他意识到,如果不能及时打消商纣征伐姬周的念头,很可能招致灭顶之灾。相反,如果隐藏实力,使商纣放弃对姬周的武力征伐,便能最终实现“苟能因之,必能去之”的战略意图,找到击败殷商的机会。在姜子牙的劝谏下,周文王立即在周原(西周的发祥地)设立宗庙,大张旗鼓地祭祀商人的先祖,以此表示对商纣王的顺从之意。周文王还主动邀请商纣王到周的辖区内进行狩猎,充分满足其口舌之欲。不仅如此,姜子牙还在国都“为玉门,筑灵台,列侍女,撞钟击鼓”,竭力给纣王造成周文王耽于女色、不思进取的假象。此外,姬周还联合所有反对殷商的诸多小国,“帅殷之叛国以事纣”,即表面上臣服于纣王,实际却致力于发展自身实力,壮大对抗商纣王的同盟军。在姜子牙和周文王的一系列部署下,商纣王认为周文王并无与其争夺天下的实力与志向,基本属无能无用之人,同时他对周文王表达出的忠心表示欣赏,还委以周文王军事实权。深入敌后姜子牙认为,曾是殷商属国的东夷可以成为姬周的盟友,因此决定赴东夷进行策反。按照姜子牙的设想,此次行间即便不能达成策反东夷诸侯的目的,也要争取让他们在殷商后方多制造一些事端,从而牵制商纣的注意力,打乱其兵力配置和战略部署,为下一步周文王的征伐战争做好准备。姜子牙选择适当时机成功越过边境,向东夷国王历数商纣的暴虐,并详细介绍了周文王的贤明政治和备受拥戴的情况。姜子牙告诉他们,商朝崩溃在即,被姬周取代是早晚之事,如果东夷继续拥戴这个堕落的王朝,一定不会有好结果。随后,东夷各国国王决定协助姬周,尽早摧毁和瓦解残暴的商纣王朝。东夷叛商之后,商纣王极为震怒,不得不立即调整战略部署,调动大量人力物力对付东方诸国。在经过多年倾尽国力的征讨后,商纣终于使东夷再次臣服,但自己也元气大伤,兵力和物资储备遭到极大消耗,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从此一蹶不振。在东夷与姬周形成同盟后,细作往来传递信息是常有之事。但是,因为地理位置上被殷商分隔东西两地,人员往来必然遭到殷商的严格盘查。有资料显示,“阴符”和“阴书”这两种情报传递方式就是姜子牙所发明。 640.jpg 阴书
所谓“阴符”,是用铜、木或竹板制成,以板之长短为秘密通信信号;“阴书”则是将秘密文书一分为三,派三人分别传送,敌人如果不能将三部分内容全部截获,则无法了解文书内容。正是这些有效的秘密传送方式,保证了东西盟友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报传递。
谋略鼻祖《孙子兵法·用间篇》中有“周之兴也,吕牙在殷”的表述,这恰恰说明姜子牙行间包括其对殷商政治军事关键信息的掌握,一度被认为是周兴商亡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即所谓“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color=rgba(0, 0, 0, 0.9)]在《鬼谷子·忤合》中,也有“吕望三就文王,三入殷”的说法,侧面揭示了姜子牙多次来往商周之间的事实。姜子牙使用欺骗术很好地掩盖了己方的战略意图,同时巧妙地完成了刺探敌情和传递情报等任务,从而进行合理的战争决策,他也由此被视为军事谋略的鼻祖,并在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子牙军事才能出色,“多兵谋与奇计”,故此,“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谋略)皆宗太公为本谋”。

[color=rgba(0, 0, 0, 0.9)] 640.jpg
影视作品中的姜子牙

[color=rgba(0, 0, 0, 0.9)]

子牙的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对于后世著名的军事家如管仲、孙武、吴起等,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或许正是这个缘故,后世历代都有不少军事著作托名于他,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战国末期的《六韬》。

版权说明:论坛帖子主题均由合作第三方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没找到任何评论,期待你打破沉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