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保密工作切忌想当然,小心谨慎并不代表安全无虞,抬头拍胸脯不如扑下身子拨开迷雾,找准保密管理发力点。
当前,使用微信等手机APP拍照、传递文件、对扫描件进行图文识别等风险操作屡禁不止,虽然事后责任追究、案件查办一个不少,却仍未有效遏制相关失泄密问题多发复发的势头,到底是以案促改的威慑力不足?还是侥幸心理难以消除?反复对相关案件过程进行回放思考后,得出一个结论,威慑力不足和侥幸心理反映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保密责任没有夯实到岗位,没有夯实到人。 一是根据事实具体情况,精准确定责任人。
以典型的微信拍照文件为例,拍照的前提是能够接触到文件,那么就要做好源头治理,即在文件管理方面,特别是在文件传递、移交时要签字留痕,夯实保密责任,明确保密要求。追查责任时,可以根据拍照日期时间和文件传递、移交时间,精准确定责任人,必要时可追究文件管理人员相关责任。同时,拍照行为从管理上难以管控,可以从技术角度想办法,采取编号、标注和复印件加盖“不得再次复印”条章等办法,使得纸质版文件可以溯源到具体责任人;采取水印、限制打印份数等措施,使得电子版文件可以溯源到具体责任人。一般情况下只要责任明确到人,相关人员不会有侥幸心理,保密责任意识显著提升。
还有一种常见情况,即定密不准的问题。种种因素影响下,高密低定、低密高定,甚至将内容根本不涉密的确定为涉密文件,单位保密办要切实发挥保密指导作用,单位的办文科室要承担起定密审查的职责,把好第一道关口。如果因为文件定密不准导致发生失泄密案件,首要追查定密责任人的定密不准的责任。
二是常态化保密提醒,深刻把握安全风险。
虽然信息化条件下窃密渠道多样,手段花样翻新,但是都离不开三个关键节点,信息源头,信息传输过程和信息尾迹。从某种角度看,保密与窃密的较量体现为对信息源头、信息传输过程和信息尾迹的认知水平、掌控能力的比拼。相应地,由于对信息源头、信息传输过程和信息尾迹相关知识的缺乏,特别是对安全风险认识不足,不知不懂不会很容易导致失泄密问题的发生。
以日常办公场景为例,起草文件时拔掉网线,断开互联网,将文件保存到U盘上,认为这样不会有安全问题,却不知电脑上的办公软件有自动备份、文件缓存机制,甚至还有网络硬盘云存储功能,一旦电脑接上网线这些文件就“自行”泄露出去了,出了问题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同样地自以为是,一些人使用微信文件传输助手在手机与电脑之间传递文件,认为只是自己给自己发,殊不知这种操作是在互联网环境中,传递的任何文件和信息都属于上传行为,何况微信还会自动同步这些信息和文件。
还有个别人在办文时不看文件原文,拿起文件附件就急着抓落实,结果文件办完了才发现原文是涉密文件,文件附件传递、办理和整理收回过程完全忽视了保密管理。
普通处理无法彻底抹去涉密载体上的信息尾迹,无论是服务器、网络设备还是打印机复印机硒鼓,只要曾经作为涉密用途,都应严格落实保密管理措施,特别是保密销毁处理。一些人违规使用手机处理过涉密信息,又粗心地将手机卖给手机回收店,甚至将涉密设备拔掉网线就私自转作非密设备使用,这些都是缺乏保密安全常识的表现。
因此,单位的保密部门在做好保密宣教的同时,更要将保密宣传融入到日常办文办会办事的细节中,告知风险,做好提醒,切实提高保密教育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