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汤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汤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这便是管理学中的“酒•污水定律”。
这个定律的启示在于:对于坏的东西,哪怕只占很小部分,也会损害全局,必须及时处理。将之应用于保密工作,便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木桶效应”,即哪怕其他制度措施再完备,仅仅“一汤匙污水”的泄密隐患也足以造成严重的后果。
案例回顾
案例1:密与非密混处理 审批不严传官网
2015年6月,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某政府网站违规刊登涉密文件。经查,某市发改委综合科接到市政府通知,要求其门户网站开展政务信息公开工作。该市发改委办公室负责文件存档的闫某疏忽大意,误将3份秘密级文件混在可公开的文件中交办公室副主任曲某,曲某直接将文件交电子计算中心主任文某。
由于闫某、曲某、文某3人均没有严格履行保密审查及信息公开审批程序,导致电子计算中心工作人员李某直接将涉密文件扫描件原文上传至发改委官网,造成泄密。
案例2:为帮家人拍密件 微信发送受处分
2017年10月,某市机关业务科科长陆某向单位保密员张某借阅1份机密级文件查阅。用件过程中,陆某发现文件中有些内容对妻子业务工作有所帮助,自认为“家人学习参考并非直接使用,问题不大”,便用手机偷拍文件部分内容,通过微信发给妻子张某。
张某收到后并未向外转发,仅留存使用。事发后,陆某被党内警告、行政记过处分,调离原工作岗位;陆某主管领导韩某被党内警告处分。
以“酒·污水效应”健全防泄密措施
上述案例显示,抓保密工作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树牢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切实把每一项风险、隐患、问题都想得更严重一些,把预防工作和防范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些,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01加强建设 综合防范施策
一汤匙污水可以污染一桶酒,一处保密短板可以引发一连串泄密事件。一个单位的保密制度体系不可避免地存在漏洞与缺陷,这就需要不断补短板、强弱项,及时完善。
实际工作中,要健全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等多种管理手段,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分类施策,做到风险隐患在哪里、保密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哪里不放心、哪里保密工作就多用心。
同时,紧跟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研究运用保密技术对风险点进行监测、预警、评估和管理,提升技术防范能力。
02严明制度 依法从严管理
上述规律和泄密案件告诫我们,任何一次泄密都是从“小概率事件”慢慢演变成“大概率问题”。制度执行不严格,是造成泄密最大的风险。
因此,要坚持依法依规治密,全面从严管理,领导干部、涉密人员、保密部门各司其职、各担其责,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违规操作引发的泄密事件。
03抓实检查 全面排除隐患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经常性保密检查是发现问题、消除隐患的有力手段。要坚持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盯住重要人员、重大任务、重点领域等,“过筛式”清除隐患。
检查中要把重点放在整改上,建立清单挂账销账,督促存量隐患清零。同时,加大追责惩处力度,坚决亮明“铁律”“红线”,促使人人明戒惧、知敬畏。
来源:保密工作,原文有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