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研究机构作为国家的“思想库”“智囊团”,是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高地和意识形态工作重要阵地。
无论是国外学术研究机构,还是国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其人员构成复杂,教育背景、工作性质、价值观等均有差异,保密管理本身难度较大。加之敌对势力针对我国社科研究人员,借学术交流之机采取拉拢腐蚀、高酬约稿、共同研发等方式,千方百计窃取我国家秘密,反窃密防泄密斗争形势异常复杂。
亟待解决的内部保密管理问题
除了日益增加的外部风险挑战外,部分社科研究机构在内部保密管理上也存在问题,埋下泄密隐患。
01保密管理内生动力不足
一是单位层面“重科研、轻保密”。部分社科研究机构对保密工作重视不够,对失泄密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绩效考核过多强调承担的科研项月数量和取得的成果,而将保密工作放在次要位置。
二是保密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保密岗位往往缺乏激励机制,工作“干多干少都一样”,且承担的责任风险较大,因此多数管理人员只满足于完成工作中的“规定动作”,缺少探索提升保密管理成效的主动性。
02研究人员保密意识淡薄
一是存在“无密可保”的错误认识。社科研究中涉密项目相对较少,许多科研人员认为工作中“无密可保”,或认为相关工作仅涉及保密部门或个别涉密人员,习惯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查找资料、撰写报告、沟通交流。
二是存在排斥心理。涉密科研项目审批流程多,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部分科研人员对保密工作存在排斥情绪。
三是对泄密途径多样性认识不够。部分科研人员还停留在“保密就是保护纸质涉密文件”“采用‘三铁一器’防护”的认知水平,对高科技窃密手段认知不足。
03保密管理缺乏系统性
一是保密工作与科研工作脱节。涉密科研项目管理并未结合科研工作实际,导致保密和科研“两张皮”,而非实现二者有机融合。
二是涉密科研项目保密管理“重检查、轻过程”。对待保密工作抱有侥幸心理,伴随涉密科研项目开展而产生的涉密信息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未被审查出问题或发生失泄密事件便认为保密工作落实到位,忽视日常保密管理。
三是非涉密项目与涉密项目交叉。社科研究项目分为涉密项目和非涉密项目,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往往在参与人员、办公场所、数据来源等方面都存在交叉,容易造成保密制度落实不到位、知悉范围扩大等问题。
04定密工作缺乏规范性
定密是保密管理的基础性、源头性工作,但在社科研究工作中该定不定、不该定乱定、高密低定、低密高定现象时有发生,其直接原因有两点:一是制定国家秘密事项细目难度较大。国家秘密事项细目操作性、指导性不强,工作中“照猫画虎”的情况居多,导致定密有失规范性。
二是科研项目定密工作指南缺失。在实际情况中,项目任务下达单位大多仅确定项目密级,没有制定定密工作指南,也没有明确项目保密事项。
保密工作的提升对策
01健全归口管理体系,压实保密管理责任
一是明确保密责任。社科研究机构应在通盘考虑、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保密工作机构和各业务部门职责,做到“业务谁主管、保密谁负责”。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归口管理部门应在保密办的指导下,将保密要求融入业务流程,建立各涉密部门的保密管理制度、细化实施方案,做好涉密科研项目的全过程保密管理。
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对于忽视、轻视、无视保密制度而产生的违规行为,应严格追究相关部门人员的责任。
02创新宣教模式,不断提升保密意识
一是开创新理念。积极探索保密宣传教育新理念、新思路,如引入体验式、参与式宣教模式。
二是增强针对性。区分涉密管理人员、涉密科研人员、非涉密管理人员、非涉密科研人员、工勤人员等不同对象,因岗施教、因人施教,使保密教育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
三是挖掘新资源。在坚守好保密宣传教育传统阵地的同时,积极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建立保密宣传教育全媒体矩阵。充分利用社科专家资源优势,将保密宣传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等有机结合,助力提升保密宣教成效。
03坚持正本清源,促进定密工作规范化
一是科学制定相关国家秘密事项细目。在制定国家秘密事项细目时,重点围绕争议较多的领域进行拓展,细化保密事项范围及保密要点。
二是加强定密培训。定密工作专业性强,应积极寻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帮助,加强对定密责任人的专业培训,提升其操作能力。同时,要严格定密责任人考核,加强督导检查,切实压实定密责任,提升单位定密工作规范化水平。
04科学制定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重视保密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优秀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同时,建立健全保密工作人员权益保障制度,包括表彰奖励、岗位绩效、职称评审等方面,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来源:保密工作,文章有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