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Viviany 于 2022-9-27 10:56 编辑
我们总是爱开玩笑说,中国人就是各行各业都想实现“国产”。虽然这个说法夸张了一点,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追求国产化的“执念”。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觉得有些东西国外的“又好又便宜”,为什么非要实现国产化呢?实际上,正是因为先辈们对先进技术、产品“国产化”的执着追求,现今中国才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粉碎机”,用不断创新的技术碾碎了西方国家的壁垒。
造不如买?先进技术不能靠引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说法在国内十分流行,尤其是在建国初期面对建设国家的迫切需要和自身工业实力弱小的矛盾,因为直接买和租赁见效快、成本低,能够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
几十年过去了,仍然有人不理解,他们觉得同样的技术西方国家肯卖给其他人,就是不肯给卖给中国,是因为“体制问题”,如果我们也是一个与西方一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就不会有这些困境,我们就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到西方更先进的技术了。
真的是这样吗?历史的教训早已告诉我们当然不可能。1945年抗战胜利,蒋介石将核武器研究列入日程后遭到了美国的强烈反对,美国驻华大使馆还密函中研院百般阻挠我国筹建核能研究所。由此可以看出,并不是我国换一种社会制度,就不会被西方国家“卡脖子”。西方对我们实施技术封锁,根本不是因为“体制”“意识形态”等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中国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国”,西方国家不希望有人动他们的蛋糕,也不想为自己培养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而我们在集成电路、轨道交通、石油化工、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实现国产化,就是为了强大起来,不受制于人。
01 集成电路国产化
无论精密机床、数控机床等基础工业,还是导弹、雷达、舰艇、航空航天等尖端产业,都需要集成电路作为核心。在上世纪80年代初,8086的芯片都需要进口,那个时候全国才有多少外汇?靠出口纺织品工艺品出口家具之类换回来的外汇,再花高价从国际市场上购买8086/8088这种成本微乎其微的芯片,而且高端芯片动辄就遭到巴统的封锁,这种酸爽,简直让人忍无可忍。
中科院微电子所、清华微电子所、复旦微电子所等一批微电子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应对很多国家对中国微电子行业主流制造技术实施的技术封锁,那一阶段,微电子所的主要工作是开发集成电路的生产工艺。
简而言之,当某微电子所做出了0.6UM的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后,我们就会展示给美帝和巴统一个信息:我国已经掌握这项技术,贵国如果继续封锁0.6UM工艺的芯片出口我国,或者卖高价给我国,那么我们将用五年时间自行开发并生产,不再进口贵国芯片。于是美帝的行业协会就会游说国会批准开放此项产品的对华出口。
现在中国仍然在进口大量的芯片,但中端及以下芯片绝对能够国产。
那么,我们做模拟集成电路和射频电路的时候,如果想借鉴国外某些重要芯片的话怎么办呢?我们会先打磨掉封装,然后拆出芯片;用蚀刻的方式一层层的脱掉芯片上层的覆层,然后照相,人工扒版图,分析出电路,用Spectrum仿真工具进行仿真。
就靠这样的野蛮生长的手段,从90年前后开始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行业先以掌握先进制造工艺为目标进行尖端研发,获得新型芯片的进口权;然后通过多个渠道寻求世界先进的芯片代工厂落户中国,然后有了中芯国际(SMIC)。04年开始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各大高校每年至少培养2000名以上的工程师输送到IC行业。07年时候西安英飞凌、奇梦达等IC企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2014年,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了25年后,北方微电子公司自主研发的12英寸28纳米等离子硅刻蚀机全面通过中芯国际(SMIC)生产线全流程工艺验证,并获得订单。
这就是零的突破!
02、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
中国不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更不能在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上长期受制于人。现实就是,我们无法从国外买来一个现代化,轨道交通领域就是一个例子。
2010年,发改委一共批了35个城市、50条地铁线路的建设,每条地铁的成本大约为200亿,其中机电设备(机车、轨道、盾构机、接触网、屏蔽门、自动售检票等等)至少80亿,50条线就是4000亿。
只有形成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体系,才能有效降低地铁造价。如果购买全进口设备,机电设备成本至少要上浮50%,而花了这么多钱,有哪些人得到好处呢?国际产品生产商!他们的毛利至少在50%以上。
产品代理商花了5%的商业成本拿走8%左右的利润,增值税17%(地铁建设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增值税就是左手倒右手),进口退税,清关报关什么的,代理商做了4000亿的生意,只留下300亿的利润,仅仅直接创造了3000人左右的就业岗位。
如果实现国产化,4000亿的工业销售额会养活多少人?保守估计4000亿的机电设备采购直接创造40万人以上的工作岗位!40万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又能带动多大的餐饮、娱乐、家电、汽车、住房市场?所以,建立完整的工业、信息体系,在关键技术和设备上实现国产化至关重要。
03、石油化工领域设备国产化
一个百万人口地区的基本生产需要哪些工业?
答:小煤矿、小钢铁厂、小机械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发电厂、小纺织厂、小印刷厂、小食品厂。
这其实是1970年国家制订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提出来的一个方案,由中央财政拨出80亿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各省区发展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等五类工业项目。
当时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外实际签订的项目共26个。其中,投资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辽阳石油化纤总厂(29亿人民币)、武钢的一米七轧机(27.6亿人民币)、大庆化肥厂(日元贷款,汇率调整,投资增加到26.7亿人民币)、上海石油化工总厂(20亿人民币)、天津石油化纤厂(13.5亿人民币),共计116.5亿。
1970年时的官方汇率是人民币兑美元是2.46,折合47亿美元。而1970年外汇储备只剩2000万美元,到1975年才有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当时的生产装置的技术进口国主要为美国和荷兰。我们靠着当年那帮善于借鉴、学习、研究的前辈,引进装备加技术,抽调人力进行攻关,啃下了石油化工装置的生产线,直接或间接地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04、新能源行业的国产化
2010年时,我们向西方公司购买某种烷烃类气体,大多数西方公司的报价都在4.5万元/公斤左右,而实际上生产这种气体的成本在2.5万元/公斤以下。
后来,我国福建一家公司实现了该种气体生产的国产化,成本大约在2.8万元/公斤,出售的价格为3.1万元/公斤,我们当然选择从国内购买。在得知此事后,很快西方公司立刻宣布降价为2.7万元/公斤,希望用低价吸引我们购买。
很明显,西方企业是为了用低价击垮我国的企业,并最终实现再次抬高价格、获取暴利的目的,这并不是我们以小人之心度,而是西方企业的“常态“。...... 不自主意味着需要在国际市场上高价采购;不可控意味着随时面临技术封锁和禁止出口;不“国产化”意味着国内庞大的采购需求养肥了“竞争对手”。
结语 “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当他一旦醒来,整个世界会为之颤抖。”
如今,我们不再沉睡,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单靠引进跟随模仿,永远难以摆脱落后的局面,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立自强,自力更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基点。国产化道阻且艰,我们应努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强核心技术创新,推进国产化产品平稳替代。
(文章来自公众号 数字工业中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